close

除了國際觀、英文好,外派東協拚業務,還需要哪些能力?

 

走出去,是台灣金融人的職涯新貌。遠離家鄉、前進東協或大陸的鄉間小鎮拚業務,很可能比在台北坐辦公桌吹冷氣,更受重用。

 

一位銀行總經理就透露,在東協國家,當地協理、副總級主管的月薪,甚至是台灣同級主管的一.五至三倍。「我們給(外派人員)的薪水,當然也不能太低,否則一下就被挖走了,」他說。

 

外派到底需要哪些能力?綜合各大銀行高階主管分析,外派人才需要以下四大能力:

 

一、語言力:英語是基本,第二外語更加分。

第一銀行海外事業部副總經理鄭美玲指出,未來金融業需要的人才,英語能力已是不可或缺的要求。即使工作地點在國內,因應銀行國際化、區域化的趨勢,用英文跨國處理業務的機會將大幅增加。

 

第一銀行今年招聘MA(儲備幹部),就提高英文多益測驗分數門檻,到業界最高標準八五○分。有第二外語能力,更是外派的加分條件。

 

二、跨文化適應力:入境隨俗,更要培養當地人脈。

「要當拓點戰將,在海外交朋友的能力非常重要,」國泰世華銀行企金執行長李偉正認為。

 

融入在地 踏遍大街小巷

即使在國內已是學有專精的專業人才,到了當地,仍必須放下身段,尊重當地習俗和文化,並有能力和在地員工、客戶打成一片。除了先天的外向人格特質外,後天培養的國際觀、和適應當地的社交禮節,更缺一不可。

 

曾在東協各國駐點超過十年,現任國泰世華銀行上海分行行長,劉俊豪透露祕訣,「每到一個新國家,五公里以內的路程,我從不坐車,一定用雙腳逛遍當地大街小巷,皮鞋都破了,日復一日下來,自然就會貼近當地的風土民情。」

 

三、整合力:通才比專才更吃香。

金融業是高度專業的行業,但在銀行擔任外派戰將,熟悉不同金融業務的廣度,比專精一項金融業務的深度更重要。

 

中信銀行總經理陳佳文指出,如今中信對外派MA的訓練,其中重要的一項,就是讓儲備幹部認識不同部門的業務和運作模式。如此到達新市場後,不論面對台商客戶或當地客戶,才有能力在第一時間協調公司資源。

 

「從市場調查、向主管機關呈報計劃、到尋找合作對象、適合據點,再到後續的人才招募、開拓當地客戶、後台風險管控訓練……,成立一個新分支據點,要處理的事情真的好多,」七年前加入中信MA,之後直接派駐印尼長達五年的中信銀行經理周起筠,不只從頭參與了印尼子行新分行據點的籌設,更和主管、同事從無到有,在印尼建構了整套ATM系統。

 

「(當時)每天作夢都是沒完成的業務,壓力大到不行,」周起筠說,「但從MA訓練時的理論、到實務操作,事後回想起來,自己真的很幸運,在職涯開始的前幾年,就有同儕間非常難得、全面的銀行佈點實務經驗。」如今輪調回台的她,已有自信面對任何市場、任何業務的挑戰。

 

四、變通力:管理有彈性,避免對立。

對於外派的高階主管,管理的彈性格外重要。「比方說,台灣大家習慣了高效率、高紀律,但到了東南亞國家,這一套行不通,」一位外派東協國家多年的銀行一線主管笑說。

 

譬如:管理學教科書教賞罰分明,效率至上,他卻看到同業因過於嚴格執行,遭到員工反彈,離職率高,業績也慘。

 

客製化管理 贏得向心力

他於是改用「只賞不罰」,但將所有業務的準備、截止日期提早,再給員工時間「補救」,重新「包裝」其實一模一樣績效要求。這樣的變通,卻讓他成功獲得「好面子」的當地員工向心力。

 

「世上沒有一套四海皆準的管理學,」他說,如何因時地制宜,在總公司既有制度下,仍保留一定彈性,是駐外主管的「必修課」。

 

派駐印度分行多年的中信銀行經理黃乃華也笑說,到了當地,才知道台灣是「上班打卡制、下班責任制」,東協許多國家的文化,卻是「上班部份責任制,下班絕對打卡制」。甚至遇到地震、大雨等天候變化,或第二天要和最高主管報告等工作壓力,就會自己放「特殊假」。

 

 

在管理上,需要格外因地制宜,花心力找出「客製化」的規章,才能有效經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hats Eng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